蘇州工業園區斜塘街道區域內擁有33所高校、近8萬名學生,人流密集,消費需求高,共有攤販集聚點8處,攤販數量540多個。蘇州工業園區立足實際、創新方法,堅持系統治理、疏堵結合原則,創新構建疏導、管理、共建、服務“四位一體”系統治理模式,實行“會商”“共情”“對話”“執法”等方式規范管理,不斷推進高校周邊流動攤點系統治理,為建設更加文明、有序、宜居的現代化城市提供可借鑒的實踐經驗。
科學疏導破難題。既著眼解決當前突出矛盾,又兼顧長效管理,斜塘街道多次組織社區、周邊院校、科教公司以及相關職能部門召開專題研討會,綜合考慮學生群體的合理需求、攤販與商業載體的矛盾沖突以及疏導點場地建設可利用空間等要素,努力消除疏導管理的盲點區和空檔期,尋求各方滿意“最大公約數”。經過科學研討,在高校及學生公寓周邊區域新建并啟用4處疏導點(文星廣場停車場、裕新路、善德巷、蘇州大學一期和二期東側4處疏導點),結合原有枕典巷疏導點,共提供超453個攤位,并統一疏導經營標準、經營時間,遵循“應開盡開,應進盡進”原則,推動攤販入點規范經營,流動攤販實現動態清零,市容環境秩序得到了較大提升。
斜塘街道文星廣場疏導點
聯動管理治亂點。園區綜合執法局牽頭建立集中整治行動工作指揮部,街道、城管、公安、交警等多個職能部門實體化進駐,建立工作聯動、風險聯防的工作機制,每日復盤工作進展,優化聯動聯勤模式。城管、公安、交警組建7個執法小隊,加強對重點道路、重點地區以及群眾投訴熱點區域的擺攤設點、占道經營行為進行管控,依法整治不愿進入疏導點經營的流動攤點。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,與毗鄰的甪直鎮保持高效聯動,建立協同治理機制,加強雙方信息溝通,為后續共同開展流動攤販疏導與管理夯實基礎。
協商共建促共治。園區斜塘街道建立與攤販議事溝通機制,聯合攤販代表召開專項會議6次,通過“需求清單+責任清單”雙向對接模式,協商解決攤位分配、經營時段等關鍵問題,共同商討疏導點管理工作。在攤位規劃方面,根據攤販實際訴求,對善德巷、裕新路等開放式疏導點引入“潮汐式”管理模式,在保障布局合理、消防應急安全的基礎上,根據人流量動態調整攤點布局。對枕典巷疏導點進行提升改造,結合攤販需求優化新增攤位25個,并增設公共照明、垃圾分類投放點等配套設施。在攤車管理上,聯合第三方設計機構與攤販代表共同制定標準化改造方案,對重油煙的燒烤攤車統一設計環保、安全、便利的經營樣式,并逐步分批次進行更換。在管理模式上,建立“日常共管+專項共治”模式,由街道、攤販代表及社區志愿者組成聯合巡查隊,針對食品安全、燃氣安全等高頻問題開展交叉檢查,明確管理方與攤販的責任義務,制定設施維護、衛生管理等事項共治公約,通過日常巡查與自主管理相結合的方式,實現發現問題即時處置,有效提升疏導點管理水平。
斜塘街道蘇大一期疏導點
完善服務保長效。堅持需求導向,強化源頭供給,通過“調研摸底+精準對接”雙軌并行,系統提升區域服務保障能力。針對高校師生、產業青年、社區居民等不同群體消費需求,聯合蘇州大學、西交利物浦大學等高校及學生代表開展座談,梳理夜間餐飲、便民購物等共性需求,形成服務提升方案。與區域內文星、文萃、文薈廣場等商業綜合體建立“街道+商戶聯盟”協作機制,推動業態升級與錯位互補,鼓勵商業主體優化配套服務,適當延長營業時間,豐富服務供給,開設深夜營業專區、24小時便利店和“深夜食堂”等特色餐飲服務,打造夜間消費場景和集聚區,提升夜間消費便利度和活躍度,切實滿足區內群眾多元化消費需求。設立點位長管理制度,實行“一長三包”責任制(包統籌協調、包問題處置、包服務保障),強化安全服務保障,各疏導點全部配備燃氣泄露檢測儀,每天對攤販燃氣罐進行全覆蓋檢測,升級各疏導點監控、微型消防站等設施設備,邀請消防獨墅湖中隊對疏導點全體管理工作人員、保安、攤販代表開展消防演練培訓。設置免費飲水設施、愛心雨傘、應急藥箱等便民應急服務,提升疏導點的便民服務“溫度”。
蘇州工業園區在流動攤販治理中,創新構建疏導、管理、共建、服務“四位一體”系統治理模式,形成三方面典型經驗:一是堅持多元共治,構建“園區統籌、部門聯動、商戶協同、群眾參與”治理框架,通過成立跨部門指揮部、組建執法專班、建立攤販議事機制,破解多頭管理難題;二是創新治理機制,以“標準化疏導+精準化服務”實現疏堵結合,通過攤車改造、潮汐攤位等舉措,將流動攤點納入規范化管理;三是夯實長效管理,推行點位長“一長三包”責任制,聯合市場監管、公安、消防等部門開展常態化巡查,并通過商戶培訓、居民監督等舉措提升自治能力。下階段將持續優化疏導點布局、深化商戶自治體系、強化管理隊伍專業化建設,推動“被動整治”向“主動服務”轉型,為城市精細化治理提供可復制的“園區樣本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