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你點題·我調查
漢風號網友07***56:
近日,徐州有17個空間入選2025年“新型公共文化空間”打造對象名單,徐州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已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徐州到底有哪些公共文化空間?這些空間里都有什么樣的活動?
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是我市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支撐力量,也是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重要載體。
近日,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發布關于2025年度“新型公共文化空間”打造對象名單的公示,徐州共有17個空間入選。當前各類以城市書房、文化驛站等為代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不斷涌現,成為公共文化蓬勃發展的嶄新氣象。
公眾需要什么樣的公共文化空間?公共文化空間又是如何通過“自我更新”來實現“自我生長”?近日,記者走訪了徐州幾家新型公共文化空間,一探究竟。
體驗新奇
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嵌入生活場景
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既要有大而全的綜合性文化機構,也要有小而美的各種生活場景。
午后陽光透過落地窗灑在原木書桌上,幾株綠植的影子輕輕搖曳,咖啡機發出細微的嗡鳴。走進位于萬科翠灣中城內的知書館,幾位居民正沉浸在閱讀中,有的伏案疾書備考資料,有的倚著懶人沙發翻閱小說,還有幾位銀發老人戴著老花鏡研究養生食譜。
知書館,以共建、共享的模式,將文化與鄰里鏈接起來,成為居民身邊的“文化客廳”。
退休教師王慧芬輕點電子屏,通過“云龍區圖書通借通還”系統借閱了一本《非遺故事集》。“下樓走兩步就到了書房、健身房和社群中心,真方便。”她笑著說道。
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以書房為中心點,串聯起閱讀、健身與社交等功能,讓居民轉角遇見“詩與遠方”。
與傳統文化空間以公共文化場館為載體的建設模式不同,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多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開放性和延展度。
除了基本的借閱功能,知書館還不定期舉辦讀書會、藝術沙龍、戶外活動等多元化、高品質的文化活動。
如果說大型公共文化設施是市民享受文化服務的“點”,那么,一個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,則圈出了家門口的“文化圈”。
服務新鮮
已成為徐州新的“文化名片”
現在的徐州,除了博物館、美術館、圖書館、藝術館等傳統公共文化場所,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不斷出現,以“文化+”涵養群眾生活“幸福半徑”。
“紙上千言話春暖,新政普惠,書滿社區。藍天綠坪吹墨情,筆底吟風,雅韻歡歌……”漢風街道“百姓學堂”下的昆侖詩社人潮涌動,三兩好友聚在一起吟詩,練字,聊聊家常,好不快哉。
“目前,我們工作日上午都會有固定課程,例如國畫班、書法班、舞蹈班、樂器班等。周末則會設置一些多元化課程,例如手工班、非遺實踐、觀影活動等。”漢風街道昆侖社區黨支部書記袁龍旭介紹道。
“我認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既要滿足閱讀、學習、社交等需求,也要關注到親子、老齡化等便民服務。”袁龍旭表示,2023年“百姓學堂”新開設了昆侖詩社,不僅加深社區居民之間的感情,讓大家交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,也大大豐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。
家住海頓公館小區的陶劉真今年75歲,作起詩來思路敏捷。“現在經常和詩友們一起采風、寫詩,晚年生活更充實了。”陶劉真說,她有空便到昆侖詩社坐坐,寫寫詩歌,練練書法。她還經常鼓勵社區里的中老年人加入詩詞創作的隊伍中來。
以滿足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為目標,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正以“文化+”為載體,激活了社區文化生態,丈量出屬于市民的文化半徑。
模式新穎
服務模式從“有”到“優”
推開愛童書坊的大門,一股淡淡的清香撲鼻而來,原木風的書架上擺放著各種書籍,2樓的活動室內不時傳來陣陣笑聲。
“愛童書坊于2023年11月投入使用,上下兩層一共有400平方米,不僅有書香閱讀區,還有多媒體室、書畫創作區等多個功能區,覆蓋了牌樓街道4.3萬居民。”據牌樓街道文化站相關工作人員商丹介紹,愛童書坊的服務人群主要為轄區內的兒童,但是工作日也對周邊居民開放,“現在樓上就有咱們街道老年樂隊正在排練。”
愛童書坊的命名背后,蘊含著深刻的理念創新。牌樓街道人大工委主任李影介紹,“書坊”一詞相較于傳統的“書房”或“書屋”,涵蓋范圍更廣,不僅限于圖書閱讀,更注重文化傳承與多元活動的融合。“我們希望這里不僅是孩子們閱讀的地方,更是他們接觸傳統文化、參與社會實踐的綜合性文化空間。”李影表示。
除了傳統的閱讀活動,愛童書坊還創新引入了非遺互動、故事分享、手工制作等多元化文化活動,為孩子們創造一個更好的文化環境。
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“新”,不僅在于其形式的創新,更在于其服務的溫度與深度。隨著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不斷涌現,徐州正逐步構建起一個功能多樣、服務優質的文化網絡。
這些空間不僅滿足了市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,也成了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。未來,徐州將繼續以“文化+”為引領,讓文化真正成為滋養城市發展的源泉,為市民的幸福生活增添更多亮色。
對話DeepSeek
你覺得什么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間?
DS答
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是指以創新理念、多元功能和靈活運營模式為特征,旨在滿足現代公眾對高品質文化生活需求的公共文化場所。
問:你覺得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與傳統文化空間相比有何區別?
DS答
與傳統公共文化空間(如圖書館、博物館等)相比,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更注重空間的美學設計、功能的復合性以及服務的智慧化,同時強調與社區、商圈、景區等生活場景的深度融合。
他山之石
上海:EKA·天物
EKA·天物所在地塊的歷史可追溯至1869年的舊海關浦東工廠,后于1992年成立上海航海儀器總廠,成為上海近現代工業文明發展歷程的經歷者和見證者。通過城市更新,昔日老廠房地塊華麗蛻變為藝術街區。以其“網紅”特質,EKA·天物還獲得“網絡人氣獎”。
讓文化空間融入生活肌理彭家一 吳一凡
記者手記
徐州正積極打造主題鮮明的城市閱讀空間,優化閑置空間,將“小而美”的公共文化空間融入日常生活場景,為城市生活增添文化韻味。
在快節奏生活的今天,傳統文化空間已難以滿足人們多元、復雜的文化需求。構建新型文化空間,已成為時代賦予我們的緊迫任務。
為何我們需要新型公共文化空間?原因有兩點。
其一,當下“網紅打卡地”盛行,但多注重視覺刺激和短暫關注度,忽視了文化的深度體驗和精神滋養。新型文化空間則是對此的有力回應,它突破傳統模式,融合互動體驗、跨界交流等元素,讓人們置身其中,深度參與文化活動,交流思想,獲得深層次的精神滿足。
其二,傳統文化空間地理局限大,功能單一,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多樣化的文化需求。而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在形式上突破束縛,以創意形態融入大眾生活;在布局上深入城市各個角落,將文化播撒到每一處。
在云龍書院,人們可以看書、品茶、觀景;在劇院,可以欣賞沉浸式演出;在城市書房,可以和朋友們一起做手工活動。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在與人的深度互動中,逐漸從物理場所蛻變為精神家園。
公共文化服務的終極命題,不是建造更多文化容器,而是培育滋養文化生命的土壤。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正是這樣的土壤,它讓文化真正融入生活肌理,滋養著人們的精神世界。